藍天,白云飄逸;田野,翠綠如碧;城鎮,干凈整潔;鄉村,美景如詩如畫……行走在寶慶大地,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畫卷正在生動鋪展。
近年來,邵陽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并舉加強生態建設,持續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督,著力抓好環境問題整治,推進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千年古城的生態底色愈發亮麗。
環保攻堅 讓天更藍水更清
邵陽市以一項項硬舉措,打響“藍天保衛戰”,不斷提高大氣治理的精準度,讓“藍天指數”不斷提升。2022年,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46,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2天,9縣市和城區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今年1月至10月10日,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54天,優良率89.8%。
天更藍的同時,水也更清更綠了。
“在岸邊能清晰地欣賞魚蝦戲水的場景。”站在資江邊,市民李艷紅發出驚嘆。
見微知著,資江水清岸綠的“秘密”,正是得益于邵陽市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持續發力。2022年,全市地表水總體水質為優,5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Ⅱ類及以上水質,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綜合指數為2.7349,居全國339個地級市的第24位。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全覆蓋和全市107個建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精心保護,也要“利劍”高懸。邵陽市不斷完善和優化污染防治措施,實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防控全過程轉變——建筑工地揚塵污染管控100%覆蓋,建成全市露天禁燒智能預警監管平臺,出臺了湖南省第一部規范農村集中式飲用水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邵陽市農村集中式飲用水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問題……
藍天之下,碧水之畔,綠色如歌,花海如詩。生活在詩意之中,邵陽人民的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生態修復 讓廢棄礦山成“金山銀山”
邵陽礦產資源豐富,但由于過去的無序開采,造成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如礦山關閉,遺留下表土裸露、礦渣沉積、礦涌污水等。
近年來,邵陽市精心規劃、大膽創新、扎實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全市已累計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624.53公頃、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601.42公頃。
邵陽縣蔡橋鄉福林村曾有礦洞500多個,采礦形成的礦渣和煤面堆成了巨大的“渣山”。邵陽縣為還青山于民,采取生態修復+油茶特色經濟模式,在昔日的礦山上種植油茶樹和果樹。如今走進福林,曾經的礦山已變身為樹木成林的動人風景點,每年的旅游收入達300多萬元。
初冬時節,隆回縣小沙江鎮原天華石材礦區,青山披盛裝,層林盡染,溪流淙淙,一幅絕美山水畫卷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這里曾經是響徹著轟隆隆的機器噪聲、空氣中漂浮著刺鼻的粉塵、植被遭毀壞的大型采石場。經過幾年的生態修復,這里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
在生態修復實踐中,全市上下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隆回縣采取生態修復+土地增減掛鉤模式,新寧縣采取生態修復+林果經濟模式,邵東市采取生態修復+中藥材模式,武岡市試點探索生態修復+廢棄土石料利用+國有建設用地的模式……既不遺余力地修復礦山留下的“傷疤”,又通過生態修復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全民行動 讓生態文明深入人心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全市人民始終保持“知行合一”。
1998年新寧縣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個環保志愿者協會。如今,志愿者已達3萬余人。25年來,志愿者們自覺、自發、自愿開展“守護母親河”“綠色衛士下三湘”等一系列環保活動。
新邵縣龍溪鋪鎮教師彭建軍,守護“千年鳥道”10余年,他還組織編寫了生態環境保護校本教材,把20多所學校鞏固成愛鳥護鳥的主陣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他“斯巴魯生態保護先進志愿者獎”。
邵陽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聯合會,于2021年5月推出“邵陽灘主”制度,將資江、邵水城區段劃分為27個相對獨立的網格,協會成員自愿認領,擔當“灘主”。兩年多來,“邵陽灘主”自購工具,利用業余時間和節假日,到各自“攤位”撿拾垃圾,成了保護河灘清潔的民間生力軍。
在中國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低碳日等紀念日,邵陽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主題宣傳和實踐活動;文明城市創建中,邵陽市廣泛倡導節儉新風尚,從光盤行動、節水、節電、節紙,到垃圾分類、告別一次性用品等等細小行為,一點一滴地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將生態文明理念播進人心,加強群眾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度,提升群眾融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度。
如今,在邵陽,生態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 羅中利 歐陽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