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邵陽市持續提升城市能級、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城市環境和人民生活質量,推動邵陽日益成為文化底蘊深厚、人居環境優美和諧、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綜合管理保障有力、休閑業態豐富多元的宜居之城。
綠色是最美的底色,生態是最大的優勢。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擦亮“綠色邵陽”底色,在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邵陽的征程上不斷闊步前行。
在城市建設中,我市高起點規劃建設城市“綠地”,改建擴建和新建起一個個公園、一片片小區綠地,創造出一個個生態詩意的棲居場景,串聯起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既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凈化城市空氣,又服務百姓休閑游憩健身。
我市扎實推進生態治理、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綠色轉型等工作,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不斷提升城市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保障耕地安全。并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契機,狠抓工業節能降碳,培育壯大綠色產業,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升級,積極構建高效、清潔、低碳、環保的綠色制造體系,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和鮮明底色。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場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大變革,涉及每個家庭和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為實現垃圾分類全民知曉、全民參與,我市利用垃圾分類集中宣傳月、節能宣傳周、低碳日活動等契機,向市民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各單位還組織志愿者走進單位聯點社區,敲門入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讓綠色、環保、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北塔區通過“線上+線下”“宣傳+培訓”,全面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知識。他們組建志愿者隊伍進社區推廣垃圾分類,充分利用電子顯示屏、微信群、宣傳欄等載體,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宣傳,并強化源頭管理,引導群眾自覺分類投放,在全區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
大祥區著眼提升居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市民共同打造衛生、清潔、宜居家園,各社區的黨員干部入戶廣泛宣傳引導居民提高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保護環境習慣。在和興怡景小區的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別具一格的垃圾分類科普牌、精心布置的垃圾分類站、內容新穎的宣傳標語,吸引人們駐足觀看,寓教于樂、寓學于景,營造起人人參與垃圾分類、共同守護生態文明的氛圍。
“如今,漫步在邵陽的大街小巷,心曠神怡,如沐春風,身心舒坦,其樂融融,讓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從廣州回邵陽的張先生,穿行在城市,看到道路干凈整潔,綠化帶內花團錦簇,綠地公園色彩繽紛,公益主題廣告醒目規整……不禁連連贊嘆家鄉的巨變與靚麗容顏。
我市在全面打好棚改專項整治攻堅戰、保交房攻堅戰的同時,把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擺在重要位置,從提升城市“顏值”和“內涵”出發,多點發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衛生、健身設施、水電氣配套、排污、電動車智能充電樁等問題,切實優化居住環境,讓市民住得安心舒心開心。
大祥區仙人井片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是我市老舊小區改造涉及面最廣的綜合性改造項目,改造范圍為老西外街兩側歷史建筑群,包括“一街一井一亭一市場”。一期改造涉及69棟歷史建筑,358戶住戶,總建筑面積達4萬平方米。該片區改造后,居民肖春燕滿意地說:“以前我們這里院子老、房子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經過改造后,如今變成了整潔靚麗的新模樣,不僅顏值高了,功能也更全了,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
雙清區百壽亭社區在提質社區環境工作中,針對轄區老年人多,尤其是長壽老人多的特點,著力將社區打造成一個長壽宜居大家庭。該社區建設起一站式服務大廳、日間照料中心,內設老年活動室、書法室、日間照料室、公益性電子閱覽室、公益性圖書室、醫務室等,室外設有文體廣場和晨練晚練點,為轄區居民提供常規性公共服務。同時,還建設了體現社區文化特色的壽文化墻,為邵陽樹立起一道新的人文景觀。
北塔區北江豪庭小區建成時間已久,原本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墻壁破損較多,外加沒有物業管理,衛生臟差亂,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該區緊盯群眾揪心事、煩心事,將該小區的提質改造作為重點工作推進。改造后,小區道路平坦、車輛停放有序、衛生干凈整潔、生活廣場開闊。“以前環境差,住在這里心情都不好,經過改造后,小區面貌大變樣,看著干凈整潔的小區,心情都好了很多!”居民李先生說。
在城市公園提質改造中,我市積極推進公園由傳統單一的休閑娛樂場所向“公園+”方向轉變,按照“一公園一主題、一點位一景觀”的思路,利用景觀式公益廣告、專題宣傳欄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訓、身邊好人、市民公約等內容融入到公園的景觀設計之中,打造出許多主題公園,讓市民在游玩的同時,接受精神文明的熏陶,凝聚文明新風正能量。如今,黨建主題公園、法治文化主題公園、廉潔文化主題公園、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等獨具特色的主題文化公園,將生態價值與美學價值、人文價值交匯融合,成為邵陽城市新的“打卡點”。
完善城市設施,讓市民生活更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