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博,男,1964年9月生,邵陽市洞口縣天井村衛生室醫生。他從醫35載,扎根農村,服務醫療一線,行走在田間地頭,以“隨叫隨到”的狀態守護村民健康。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通訊員 尹冰
雪峰山下,平溪江邊,59歲的鄉村醫生黃彥博,扎根農村從醫35載,接診的病人少說也有10萬人次,出診萬余次,行走在田間地頭,以“隨叫隨到”的狀態守護村民健康,被稱為“村里的120”。
“行走在鄉間小道上的健康衛士”
1987年,在婁底衛校中醫專業畢業后,黃彥博選擇回到了家鄉洞口縣,在天井村當起了“赤腳醫生”,那時他是四里八鄉最年輕的鄉村醫生。35年來,黃彥博穿梭田陌,走村串戶,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醫術服務鄉親,免費為老人提供體檢服務,送醫上門,送藥到家,數十年如一日,以對生命負責的堅守,護佑著村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用行動踐行著行醫初心。
“以前,背著藥箱徒步走幾公里是家常便飯”,回憶起行醫歲月,黃彥博不無感慨,但他沒有怨言。妻子為支持他的工作,常年在診所幫忙,兩口子就圍著診所轉。
2017年開始,黃彥博除了日常診療服務,還負責天井村200余戶建檔立卡戶的家庭醫生隨訪工作,每季度隨訪一次,154名高血壓患者、66名糖尿病患者、7名精神病患者以及12名其他慢性病患者的身體情況他了然于胸,經常深入困難戶家中免費送醫送藥,宣講醫療保障政策,讓醫療保障政策落實到每家每戶。
從醫以來,黃彥博沒有真正給自己放過假,作為村里的全科醫生,30多年來保持電話隨時通暢已成為生活習慣。
“全心全意做患者的貼心人”
35年來,黃彥博嚴格執行行業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天井村及周邊鄉村經他救治的病人難以計數,來過幾次的老病號都跟他相處成了朋友,在四鄰八方贏得了好口碑。
90年代初,有位村民在外地就醫被懷疑是胃癌,家人知曉后無奈帶回家。黃彥博接診后,通過仔細了解病情,與其家人充分溝通,用治療胃潰瘍和胃出血的藥物對其進行診治,一段時間后病人情況好轉,再去上級醫院復診癥狀明顯減輕,后被證實只是一般性的胃病。
2019年,接診了一位患有精神病和多種肺部疾病的病人。該病患在蘇州等多地就診過,病情依然反反復復,回來后很多醫生都覺得病情棘手,有些甚至覺得風險大不愿意接手治療。通過查看病人病例本,與其家人進行深入交流,仔細察看病情癥狀,黃彥博了解到這位病人病情復雜,且最突出的問題是病人有嚴重的過敏史,對于很多藥物過敏。憑借著專業知識和數十年來積累的經驗,黃彥博細心鉆研、茶飯不思,終于摸準了適合該患者的藥物。4年過去了,該病患每年仍然要來衛生室就診十余次。“只要看到黃醫生心里就安心了。”這是病人家屬最常說的一句話。4年的時間,黃彥博與該病患處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
“就想為村里多做點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黃彥博義無反顧的站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積極協助村“兩委”進行義務宣傳,提高村民防范意識,普及防疫知識,動員群眾及時接種疫苗。2022年10月下旬開始,在近半個月社會面管控期間,天井村內設置全員核酸檢測點,黃彥博和其他兩位醫生承擔了起了全村2500多人的核酸采樣工作。每天早上6點多,就能在核酸檢測點看到他的身影。采樣工作從上午七點一直持續到十二點,一坐就是五個小時,常常腰酸背痛。午飯過后,黃彥博還要穿上新的防護服,拿著核酸采樣物資,騎著摩托車上門為紅碼和居家隔離的村民進行核酸采樣。等到采樣工作全部完成后,他常常還要去衛生室拿藥為村民送藥上門。
“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我最開心的就是聽到病人痊愈后說的那聲‘謝謝’,這也是讓我最有成就的事情”。從青春年少到頭發發白,黃彥博初心未改,依然堅守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依然堅守在村醫的崗位上,為父老鄉親的健康“保駕護航”。從小受父親言傳身教,黃彥博的兒子也走上了學醫之路,如今也即將考取研究生進行深造,將父親“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家風傳承下去是他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