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新聞網1月19日訊(通訊員 龍林軒)“自退耕還林后,生態環境好了,工作也有了,我還當上了護林員……”1月15日,隆回縣花門街道雙長村護林員羅松軍高興地扳著手指頭,對前來拍攝退耕還林專題片的省林業局宣傳中心副主任陳凱軍說起退耕還林帶來的顯著變化。
羅松軍說,他們村曾是石漠化很嚴重的地方,到處都是裸露的石山,肆虐的頑石像一座座“火焰山”,一到夏季,溫度高達50攝氏度以上,地瘦草枯,一片荒涼景象。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后,經過一個個山頭地植、使石山一點點變綠,使昔日怪石嶙峋的“火焰山”變成鳥語花香的花果山。現在環境好了,糧食也豐收了,實現了地增綠、農民增收、政府增財的目標。
據介紹,該縣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以來,累計完成造林40.55萬畝。
退出視野的是荒山禿嶺 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綠水
隆回曾是荒山大縣,石漠化大縣,窮山惡水一度是各地的標簽和代名詞,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改變了生態環境,讓一座座荒山慢慢變綠,從荒山大縣跨進全國綠化模范縣。
2000年6月,該縣被國家計委、國家林業局確定為湖南省首批退耕還林(草)試點示范縣,工程建設啟動實施20年來,讓隆回的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縣2000-2013年(第一輪)退耕還林總任務為40.2萬畝,累計實施完成工程營造林40.25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6.3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0.75萬畝、封山育林3.2萬畝;2014-2016年新一輪退耕還林計劃任務為0.75萬畝,實際實施完成0.75萬畝。工程建設涵蓋全縣25個鄉鎮街道、5722個行政村、11萬多農戶40多萬人口。
通過退耕還林工程,林地面積從2000年的215.85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56.5萬畝,新增林地40.75萬畝,增長18.93%;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48.1%增加到現在的59.90%,提高11.8%;活立木總蓄積量從2000年的560萬立方米增加到現在1060萬立方米,新增500萬立方米,增長89.28%。讓一座座荒山退出視野,處處青山處處綠,實現了景不斷線,綠不斷鏈的目標。
還上的是金山銀山 釋放的是生態紅利
以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導致吃山山窮,吃水水盡,生態環境惡化,收入越來越少的惡性循環。實施退耕還林后,國家投入不斷加大,群眾直接受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明顯,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目前,該縣已有36萬畝郁閉成林,水土流失面積明顯減少,境內“北部泥沙流,南部石頭長”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別是南部石漠化地區實施完成退耕還林石山造林13萬畝,成林面積達12萬畝,效果非常明顯,為全縣、全省乃至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樹立了典范。
結構得到調整,促進了產業化發展,全縣共新造杉木8萬畝,柏木8萬畝,金銀花5萬畝,楠竹2萬畝,馬尾松、國外松10萬畝及梨、板栗等果木林7萬畝;鞏固了10 萬畝水果基地、10 萬畝筍竹林基地、15 萬畝杉木速豐林基地、25 萬畝松類工業原料林基地、15萬畝中藥材林基地、10 萬畝柏木用材林基地等六大林業基地,加速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產業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退耕還林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20年來,國家累計投入退耕還林資金達6億元。同時,該縣退耕還林中的生態林每年可繼續獲得現金補助500余萬元。
退掉了舊觀念 積累了新經驗
長期以來,造林綠化停留在固有的模式和方式,舊觀念成為制約林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摒棄了舊思想、舊觀念,不良作風,轉變了干部作風,創造了新的造林模式,打造了亮點,創造了經驗。
在林種、樹種的配置上,該縣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并充分考慮農民的意愿,做到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藥則藥,造林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生態林比例在80%以上,并嚴格實行針闊混交,混交闊葉樹比例達30%以上,以提高林分質量和生態效益。
該縣探索出了4類12種適宜的退耕還林模式,將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幫助群眾迅速脫貧致富。
建立健全了林木管護制度,全縣共配備1500多名專(兼)職護林員,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護林網絡。利用易地扶貧搬遷等政等政策,幫助退耕戶走出深山。全縣近年來共實施山區生態移民2000余戶,退耕還林5000余畝。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連年豐收,村民收入持續增長,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全縣有400余個村被評為生態建設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