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新聞網9月10日訊(通訊員 楊貴新 劉艷菲 肖百順)全省首個縣級鄉村振興學校落戶隆回,建立“母親式”動態監測服務機制,派駐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全覆蓋…脫貧摘帽后,隆回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三著棋”奪回鄉村振興主動權。
“母親式”服務守住防返貧底線
為確保防返貧動態監測工作無盲區、全覆蓋,該縣探索建立健全“母親式”動態監測服務機制。壓實“母親式”服務領導責任。建立“2+2+2”責任追究體系,各鄉鎮2名黨政正職為主要責任人,副書記、鄉村振興辦主任2名同志為直接責任人,村支部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長2名同志為具體責任人。通過層層傳導壓力,壓實防返貧監測責任。落實“母親式”服務交辦制度。對在防返貧監測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和線索,由鄉鎮(街道)、行業部門建立工作清單,限期核實、交辦、督辦,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過程、點對點、閉環式跟蹤管理。建立“母親式”服務工作隊伍。在防返貧監測股現有3名同志的基礎上,從全縣各部門抽調12名責任心強、懂業務、有民本情懷的干部長年專職從事防返貧跟蹤監測等工作。將全縣25個鄉鎮分為12個責任區域,每1名同志包干1個區域,全職管理使用好全國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和省防返貧監測與幫扶管理平臺,把好監測對象納入和風險消除關,跟蹤核實處理疑似風險點,督促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全方位做好常態化監測各項工作。做到應納盡納、應扶盡扶、應消盡消,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早排除風險。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排查農戶324756戶1140931人,在國家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中標識納入監測對象924戶2512人。
鄉村產業拉長富民產業鏈
縣委縣政府全面實施“三宜三融三區”戰略,培育發展隆回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發展鄉村產業,致力培育富民產業鏈條,整合涉農資金,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縣已統籌整合中央和省市級財政涉農資金36808.7955萬元,縣級投入整合資金5911.5萬元,計劃實施項目898個。
建立鏈長工作機制,突出發展以金銀花、龍牙百合為主的中藥材產業鏈、以辣椒為主的富硒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輕工智能制造產業鏈、綠色康養產業鏈、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鏈和新能源產業鏈等6條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實現以輕工智能制造為主的園區產業超500億元,以富硒農產品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規模超200億元,文化旅游、綠色康養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規模超100億元。在發展產業的同時,該縣積極推進消費幫扶。該縣金源鴻文智餐飲有限公司和湖南德康寧供應鏈有限公司隆回分公司2家學校凈菜加工及冷鏈配送企業,與30個種養基地和農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食材供銷合同,2021年預計可在該縣本地采購食材1.176億元,占企業采購總量的80%。惠及脫貧戶300余戶,解決就業崗位621個。該縣積極推進與“明我隆回家鄉專館”“隆平e家”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的合作,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
“四不摘”牽住有效銜接“牛鼻子”
為實現穩定脫貧,該縣按照“四不摘”要求,持續加大駐村幫扶力度,做到思想不松、隊伍不撤、人員不減。全縣中直省市縣共派駐工作隊226個395人,鄉派工作隊337個1437人,實現全縣有脫貧人口的村(社區)派駐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全覆蓋。為做好示范引導工作,該縣選取基礎條件相對較差、鞏固脫貧成果任務相對較重的60個村作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集中支持。在全縣25個鄉鎮(街道)各選1個村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樹立鄉村振興的典型和樣板。繼續對150個已脫貧村進行重點幫扶。為補齊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優化農村交通秩序,改善村容村貌,該縣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開展農家“屋前硬化、內外凈化、適當綠化”專項行動,努力建好G320、G356、S242三條綠色廊道。全面推進農村廁所改造,年內計劃完成139個項目村12800座旱廁的改造,目前已改造完成9000余座。
率先創辦鄉村振興學校。圍繞“五大振興”和“二十字”總要求,努力把隆回縣鄉村振興學校打造成全省鄉村振興經驗交流的高地、鄉村振興鐵軍培訓的基地和鄉村振興大比武的營地。加強鄉村振興領域信訪輿情處置和正面宣傳工作。今年來,全縣共受理鄉村振興(扶貧)領域信訪件28件,辦結28件,辦結率100%。加強小額信貸幫扶工作,預計在11月份,可全面完成資源摸底預計目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