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在线,欧美色综合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中文日韩欧美,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黄色片在线播放,欧美视频一二区

首頁 > 青春故事

中國航天日丨逐夢太空的湖湘青年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 2022-04-24 09:41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今年航天日主題是“航天點亮夢想”。

太空,神秘又遙遠。在逐夢太空的磅礴力量中,有不少“湖南身影”。其中,不僅有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航天員湯洪波等中堅力量;還有一群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有為青年,他們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努力把成績“寫”上太空,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陳家駿:長得帥,搞起科研來更帥

在朋友眼中,85后陳家駿是個帥小伙,攝影、旅游、美食,樣樣在行;但在同事們看來,搞起科研來的陳家駿更帥、更在行。

在航空航天領域,飛行器的加速度測量精度,長久以來被業內人士看作是制約飛行導航精度的關鍵因素。湖南航天有限責任公司的慣導研發團隊,向這一科研高峰發起沖鋒。

作為湖南航天7801研究所重要部門負責人,陳家駿帶領團隊另辟蹊徑,從設計源頭入手,進行顛覆式創新。大膽采用新型電路設計,大幅降低干擾源影響,讓電路測量精度提高100%,電路體積、重量同時減少50%,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這一創新成果獲得湖南省科學技術最高榮譽。

“嘗試就像是開荒,每一次付出不一定成功,但收獲的喜悅將格外動人。”在新一代慣導設備的研發當中,陳家駿與團隊成員用一次次試錯為成功鋪路,材料選型、電氣設計、結構加工、工藝優化等諸多關鍵技術難題逐一攻克。

只要航天需要,隨時挺身而出。一次,某裝備重點項目在即將進行飛行試驗時,突發數據異常,并伴有影響飛行成敗的風險。陳家駿臨危受命,克服時間緊、無借鑒經驗等困難,經過數個晝夜不懈努力,最終排除故障,并以此為契機改進設計,為項目成功試飛奠定了基礎。

陳家駿干事不拈輕怕重,為大力推廣“微系統、新三化”技術,他主動請纓承擔湖南航天微系統技術的研究任務。通過在電路“芯片化”、測試系統“智能化”、旋轉框架“輕小型”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最終實現了產品的小型化、數字化、智能化。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陳家駿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他毫無保留地把工作經驗和學習心得與同事分享,將團隊緊緊凝聚起來,塑造了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金牌慣組科研團隊,先后榮獲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湖南省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為國防事業奉獻青春。

陳彬:制造最精密的“明珠”

發動機精密度之于航空器,如同心臟健康程度之于人。

在全球工業領域,航空發動機被視為工業王冠上的明珠,能集中體現一個國家工業實力。制造“明珠”,離不開鉗工。

13年前,陳彬入職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不分晝夜鉆研技術,“癡迷學習技術”成為他身上醒目標簽。僅用了兩年,未滿21歲的陳彬就從初級工破格晉升為技師,并逐步成長為某機型轉子加工負責人。

航空發動機的復雜性,在于涉及幾乎所有科學和工程專業領域,并且需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安裝成千上萬的零件。“一些關鍵零件上小孔的定位精度需要精確到0.005毫米。”陳彬說。

一次某機型發動機轉子需更換輪盤,更換后要求鉆孔加工的連接孔與原有輪盤上的孔同心,稍有差錯便會產生質量問題。面對這一極難達到的要求,陳彬一次定位鉆出同心孔,再借助導向將其他連接孔一次性擴孔到位,100%確保鉆孔質量。

尋找更優,永遠是陳彬追求的目標。某零件的常規加工方法是用電火花進行切割,要從非常狹小的空間中去加工,效率很低。陳彬認為這是一個實現增效提質的“突破點”,研究一段時間后,他嘗試用一個廢舊刀柄夾頭進行改制,創制出一個類似鉆夾頭的專用工具,經過反復試驗和完善,借助這一專用工具可將該工序效率提升36倍。

13年來,陳彬累計提出了200余條改進意見和建議,還在工作之余組織和參與編寫了集加工經驗、技巧、改善案例于一體的《金鑰匙》叢書,為鉗工學習精密加工技能提供了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教材。

楊峰:6年發25顆衛星,“讓航天觸手可及”

3月7日,在“@天儀楊峰”的抖音號上,一期《拍都拍不清楚,SAR衛星有何用?》的視頻,收獲了1.9萬點贊。

視頻中,楊峰自豪地告訴大家,目前全球擁有兩顆以上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國家,不超過15個,而天儀研究院作為國內一家民營企業就擁有兩顆SAR衛星。

用現在網絡流行詞形容,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楊峰有“凡爾賽”的資本。自2016年落戶長沙以來,天儀研究院已實施14次太空任務,成功將25顆衛星送入太空,在衛星發射數量和服務能力上領跑中國民營航天。

2014年11月,國務院出臺文件支持商業航天發展,“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從湖南婁底走出來的楊峰,一展敢為人先的性格,跑步進入商業衛星領域。

以往,衛星的重量多在噸級,成本動輒數千萬起步,研發周期需數年,發射成本多以億元計。研發周期短、發射方式靈活、成本大為減少的小衛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當民營航天企業紛紛搶占通信和遙感這兩個利潤豐厚的衛星市場時,初創期的天儀卻選擇了“國家隊”無暇顧及、創業團隊不想碰的空間科研市場。市場不大、利薄,卻是一條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楊峰介紹,就像企業不用花大價錢購買服務器,而是通過云端低成本獲取技術服務一樣,這種科研小衛星,為科研機構、企業和個人提供一個太空試驗平臺,靈活高效地開展太空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服務。

創業從來不是坦途。2016年11月10日,天儀研究院第一顆衛星“瀟湘一號”搭乘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就在這顆衛星送往酒泉的前一晚,技術人員還在排除故障,拆了又裝、裝了又拆,解決各種突發難題。

根據行業內的標準,衛星1千克至10千克為納衛星,10千克至100千克為微衛星,100千克至500千克為小衛星。天儀研究院最初做的衛星屬于納衛星、微衛星。

2020年12月22日發射升空的“海絲一號”,重達185千克,意味著天儀涉足真正的小衛星領域。“海絲一號”衛星已在軌穩定服務超16個月,期間多次參與國家級任務。

今年2月27日發射的“巢湖一號”,在入軌后一周時間內精準高效地獲取首批圖像,達到國際輕小型C波段商業SAR衛星的最高分辨率,證明了天儀SAR衛星已具備批產組網能力。

在天儀研究院大廳,“讓航天觸手可及”幾個字十分醒目。這一愿景正在變為現實,6年間,天儀研究院從小到大,從長沙走向省外,還把業務做到了國際市場。

在楊峰看來,“航天的成績都是在天上交的”。2022年,天儀還將陸續發射多顆SAR衛星,并率先在國內實現InSAR技術應用,為用戶提供精準的定制化衛星遙感服務,形成綜合高效的全球對地觀測和數據獲取能力,助力我國應急體系建設。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曹嫻 彭雅惠 陳莎

weixin

掃碼關注

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

官方新浪微博

掃碼關注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