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創建是洞口縣新一屆縣委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探索出的基層治理新模式。自“六零”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長塘瑤族鄉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通過以“六零”——零發案、零事故、零非訪、零違建、零污染、零違紀為目標,以積分換項目為載體,帶動各項工作共同提高,帶領各族群眾團結奮進,促進社會各項事業。
洞口縣長塘瑤族鄉地處雪峰山腹地,距縣城2.5公里,是以瑤、漢等民族為主聚居的少數民族鄉,其中瑤族占43%。現有大公、林家、山龍、老艾坪、長塘、雙峰6個村,總人口5400余人,黨員268人。總面積63.9平方公里,其中林地占80%,三條江河穿境而過。
去年,長塘瑤族鄉實現發案率下降90%;信訪量下降90%,無非法上訪事件;全年杜絕了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森林火災;拆傘戴帽率達到97%以上;中小學生“零溺亡”……全年“六零”創建工作位居同類鄉鎮前列,有2個村進入全縣前50名,所有村均全部或部分實現“六零”目標,共獲得項目資金84萬元,實施10個項目,受益群眾3100余人。2022年,長塘瑤族鄉在平安建設滿意度調查、市信訪“三無”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獲得邵陽市先進單位。
抓黨建引領,建強組織堡壘,變“頭雁獨飛”為“群雁高飛”
“六零”考核,以實績論英雄,解決了以往鄉、村兩級“跑項目、找門路、要資金”的束縛,讓大家輕裝上陣,潛心干事。該鄉大力推行“ 一月一片一課一實踐”、“主題黨日”、“每周五公益清潔日”等活動。堅持將“六零創建”納入“一把手”工程,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全面激活了干事創業的“一池春水”。通過“干部聯黨員、黨員聯群眾”網格化管理模式,6個村都成立了20人以上的應急小分隊。村與村之間團結互助,形成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聯動機制。2022年正月,全體鄉村干部、黨員志愿者齊上陣,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對腿腳不便的老人由黨員志愿者親自背著去衛生院打疫苗。
抓風尚引領,強化群眾參與,變“圍觀看戲”為“登臺唱戲”
以前該鄉有瑤漢不通婚、男尊女卑的傳統,成年男性時常上山狩獵,環境衛生習慣也不太好。遇到白喜事,左鄰右舍會一起吃上個七八天,給當事人家里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為了破除這些陳規陋習,該鄉利用宣傳車、廣播、微信群、院落會等載體,通過宣傳教育、示范引導,讓全民參與,共同治理。現在該鄉瑤漢結親、節儉婚喪、勤儉持家已蔚然成風。
抓民俗文化、突出典型示范,變“事不關己”為“事成有己”
該鄉民俗文化豐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棕包腦舞的發源地,它以“孝賢”文化為核心,因極具古樸的民族特色在全國各地包括臺灣都有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老艾坪村陳米秀被評為“湖南好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家庭”肖和健夫妻服務山區教育,為瑤鄉孩子點亮希望之燈;長塘商會捐贈500余頂安全頭盔,免費發放給有騎行需求的村民;“每周五公益大掃除”時,“紅馬甲”們穿梭在房前屋后,重點對院內衛生死角進行清掃。凡是做好人好事的,都會上村里的“紅榜”,在該戶考核中加分,并可以在“我們村”平臺上兌換日用品。
在“六零”創建過程中,通過干部包片包組進行每月排查,把符合條件的弱勢群體及時保障起來;通過積分換項目,把絕大部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和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通過院落會和戶評比,把群眾帶動起來;通過普法教育和群眾互相提醒,讓重點管理人群振作起來。“六零”創建引導該鄉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理念,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使民族團結進步和諧之花更加絢爛。(陽東海 唐志艷 沈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