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亮出2024年經濟工作的鮮明基調。
察勢者智,馭勢者明。做好來年經濟工作,政策取向備受關注。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當年經濟工作,把脈當前經濟形勢,定調來年發展大計,無疑是觀察中國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風向標。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12個字,在12月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已提出,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說明“穩”的基調更加強化,“進”的期待更加明確,“立”的要求更加凸顯,這是黨中央對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鮮明的目標要求和方向指引,必須精準把握,融通悟透。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是我們黨駕馭經濟工作成功實踐反復證明的一條重要經驗。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幾乎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與往年相區別的是,此次在“穩中求進”之后,“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表述格外醒目。之所以進一步強調“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就是在科學分析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新挑戰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重大轉型意義的新要求,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指明方向、提供遵循,把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大寫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敘事中。
做好經濟工作必須注重策略方法,堅持正確的方法論。理解明年經濟工作的基調,關鍵是把握好蘊含其中的辯證關系。“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蘊含著“穩”與“進”、“立”和“破”的深刻辯證關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首先來看“穩”和“進”如何平衡——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進是方向,是目標。穩是進的基礎,進是穩的動能。統籌好穩和進的辯證關系,就要在“穩”的基礎上全力推動“進”,也要通過“進”來確保實現“穩”。
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兩者不能割裂開來。特別是在經濟回升向好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的當下,要深刻認識到沒有發展、沒有“進”,就不會真正實現“穩”。
一方面要抓好抓實“穩”的基礎,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堅決防止經濟增長滑出合理區間,為實現“進”的目標不斷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另一方面要主動為“進”培育力量、把握方向、開辟道路,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讓經濟“進”的底色更濃、成色更足、動能更旺,從而實現“穩”和“進”的良性互動。
再來看“立”和“破”如何排序——
“立”與“破”,是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事物變革創新的一對辯證關系,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到底是先立后破,還是先破后立,抑或是立破并舉,面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到實現“雙碳”目標時,就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并打了一個形象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這形象地闡明,“破”之前需要先想好怎么“立”。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過,“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先立后破”作為工作基調明確提出來,具有深刻的現實針對性。其本意就是在經濟工作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出現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在新動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確立之前,不宜對改變舊動能、打破舊模式操之過急。在工作中要謀定后動、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兼顧短期和中長期目標之間的協調性,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以培育壯大增量來調整優化存量。
具體到明年經濟工作中,要“立”什么,“破”什么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釋放了明顯信號。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預見,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推動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就要求我們,要先把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的經濟拉動能力“立”起來,再把那些舊的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與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不相適應的落后生產力逐漸地“破”除掉。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穩”強調了責任擔當,“進”和“立”則更強調主動作為、積極有為。
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至關重要。明年經濟工作的大政方針已定,任務極其艱巨,意義十分重大,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擔當作為,勇于挑大梁,善于成大事。
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其言切切、其情殷殷”。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決策意圖,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政治,凝心聚力答好經濟發展的時代考卷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