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到古鎮、園林沉浸式感受民俗風情,去文博場館體驗“端午奇妙游”,在劇院、藝術中心領略“詩意端午”之美……據在線平臺數據顯示,端午假期文旅預訂單量同比增長接近70%,“國潮端午”成為假期出游主題。“熱力端午”接棒“最火五一”,透過假日消費,我們可以看到“假日經濟”的“熱”力與活力。
今年以來,從年初的冰雪經濟到每個長假的假日經濟,文旅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熱點為消費市場的恢復不斷增添新動力,消費市場總體呈現持續恢復態勢。與此同時,今年端午也是年輕人的“旅游節”,恰逢中高考結束和大學畢業季的到來,“00后”成為出行主力軍,彰顯個性、互動感強的“年輕態”休閑方式備受青睞。而各地不只龍舟,皮劃艇、槳板運動火熱“出圈”;從“體驗中式美學city walk”,到“國風集市”,再到“穿著漢服去簪花”,越來越多年輕人也讓特色民俗、傳統文化等關鍵詞深刻融入他們的出行場景。
當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連接,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才能更好激活蘊藏其中的深邃文化基因,創造出深度融合、喜聞樂見的新場景,從而激發出更多消費潛力。今年端午也有新變化:比如粽子的“禮品屬性”大大降低,這背后反映出日趨理性的消費觀念、更加成熟的文化心理;再如民俗體驗游走紅,文化各領域消費需求在端午節假日得到集中釋放,不僅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氣氛,也為擦亮地方特色文旅名片提供了機會。加之,從文博游到古鎮游,“新中式”旅游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相結合,文化各領域消費需求在端午節假日得到集中釋放,舞劇、演唱會、音樂節等文化活動同樣熱度不減,讓熱氣騰騰的“端午經濟”,為人們提供更多心靈滋養與精神力量。
各地立足自身區位、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梳理地方特色端午習俗,推出了一系列“非遺嘉年華”“民俗文化周”等節慶活動。同時發揮文創產品“承載文化、引領消費”的獨特作用,聯合設計機構,開發研制各類文創伴手禮,既有粽子、香包等傳統物件,又有融入現代審美、契合時尚需求的創意產品,以文創“種草”,滿足消費者“逛吃游購娛”的多元需求。正如京杭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12支龍舟代表隊齊聚北京什剎海,劃龍舟劈波斬浪迎端午;江蘇省淮安市琳瑯滿目的非遺市集,剪紙、線編、草編等非遺技藝,粽子、彩繩等端午文創齊上陣;重慶市永川區青峰鎮舞龍、打腰鼓、打糍粑、包粽子等民俗活動陸續登場……讓我們在感知端午魅力中,讓中國傳統節日更“紅”更“火”。
消費一頭連著經濟大盤,一頭連著百姓生活。當前,各地“假日經濟”正不斷解鎖“新業態”“新產業”賽道,讓單一的節日消費向多元化、高品質的方向發展,實現“假日+”融合發展,讓中國經濟“花開四季”,將季節性“限定之美”轉變為持久的文旅產業,推動“中國號”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