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小英 岳 赟 肖斌輝
新邵,這座有著“湖南之心”美譽的城市,悠悠資水穿境而過,百里龍山連綿不絕。這里,蘊藏著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觀;這里,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梅山文化;這里,傳承有千年底蘊的歷史文脈……
在這片土地上,詩詞書畫遍布城鄉,太極健身全民參與,人們游白水峽谷、探藥王文化、走茶馬古道、買地道藥材,樂享健康長壽的自然之道,崇德敬老薪火相傳,全社會助老、尊老、愛老蔚然成風。
(一方養身養心的山水——大同福地。本版圖片均由新邵縣委宣傳部提供)
“用好資源,擦亮我縣‘中國健康旅游名縣’金字招牌。”在縣委書記黃海蓉的帶領下,該縣抓住機遇,依托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養老、養生、養心”為核心,做好“康養”大文章。我省2024年“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文化活動將于10月10日至11日在該縣舉行。
從“養老”到“享老”,打造晚年生活幸福圈
中秋節,新邵縣文明辦、民政局、衛健委、教育局等部門,組織一批志愿者,下沉到各鄉鎮、村,組織老年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文化活動,將溫暖與關懷送到老人心中。
在巨口鋪鎮,65歲的周翠菊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感慨地說:“每逢節假日,志愿者都為我們帶來節目表演,還為老人理發、按摩、義診,讓我們感受到深切的關懷和溫暖。”
截至2023年底,新邵縣有60歲以上老年人156962人,約占總人口19.4%,老年人口呈現出基數大、高齡化趨勢。受康壽文化影響,該縣將敬老愛老融入政策制定與社會發展中,通過實施慧老措施、舉辦敬老活動、推廣康壽文化等,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愛老年人的良好氛圍。
嚴塘鎮白水洞村是新邵縣敬老愛老建設的示范典型,該村整合村級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建設老年活動中心、健身鍛煉等場所,以“便老、利老、助老”為主題,開展系列舉措,以創新的舉措和貼心的服務,讓村里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被關心、被尊重、被需要。
“志愿者曾軍權每過2天就來為我打掃,還陪我聊天。村醫危文軍每半個月也會上門為我檢查身體,有大家的關心,我的生活更好了。”該村52組失能老人孫魁發每當提起村里的志愿服務隊,總是滿懷感激。去年來,白水洞村村干部、黨員、熱心群眾等20余人組成一支志愿服務隊,為村里的獨居、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門開展理發、打掃衛生等服務。
(新邵縣釀溪鎮90歲居民廖連清義務為人理發60年。)
該村搭建的“為老服務供需對接平臺”,更是將服務做到了老人們的心坎上。村民何丁秀介紹,以前她種的菜要背著走到10余里外的集市售賣,現在村里積極對接餐飲店上門收購老人的農副產品,幫他們解決銷售難題。該村還設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專門心理健康咨詢師,為老年人提供聊天、心理疏導等服務;成立“五老之家”,組織老干部、老黨員、老技術員等發揮余熱,為村里矛盾糾紛調解、產業發展等貢獻余熱。
今年,白水洞村成功入選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新邵縣以該村為示范,全域推進可復制、可模仿的敬老愛老模式。
新邵縣還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溫馨的港灣。目前,該縣建成公辦鄉鎮敬老院10家、民辦養老機構6家,集中供養特困人員。同時,建設城區住宅小區養老驛站或活動中心3家、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4家,并有序推進適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間累計完成適老化改造844戶。
“媽媽雙目失明,去年縣民政局為她提供了家庭養老床位和智能化設備后,我們照顧她方便多了。”釀溪鎮大塘社區94歲老人張宋芝的兒子對新邵縣養老服務表示肯定與感謝。
敬老愛老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新邵縣共建立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實踐所、413個實踐站,實現村(社區)全覆蓋。依托這些平臺,組織600多支志愿服務團隊、10余萬志愿者常態化開展助老愛老活動。
黃慧萍、湯選妹是志愿者中的佼佼者,她們吃苦耐勞,做事細致用心,對待老人真心實意,定期上門為空巢高齡老人、60歲以上失能或部分失能老人服務,深受老人喜愛。2023年,坪上鎮茅坪村7組88歲高齡的龍懷質老人為感謝她們的幫助,專門寫信到政府部門,贊揚她們。
2022年來,新邵縣志愿者累計開展上門服務、文化匯演等敬老助老文明實踐活動5000余場次,服務時長記錄的志愿者達到10萬余人,總服務時長近300萬小時。
以“中藥”加“保健”,讓中醫藥產業火起來
10月7日,在新邵縣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中醫護理門診,醫護人員正指導病人做康復訓練。2023年,該院將中醫“綠色”治療和“治未病”、養生保健融為一體,成立新邵縣首個中醫護理門診。
“除了訓練,病人內服、外用的中藥制劑都是我院自制的,并獲取了相關專利。”該院院長介紹,該院中藥制劑室已具備省級區域中心服務能力,自制的跌打損傷、三伏貼等20余款中藥制劑既有效又便宜,成為老百姓心中的“明星藥”。目前,該院成為縣域醫療創新的典范,正申報區域制劑中心建設。
新邵縣的龍山山脈被譽為“千年藥山”,擁有2384種中藥材,數量居全省前列。歷史上,藥圣孫思邈、唐代御醫申泰芝、清代醫家周學霆等都曾在此采藥行醫。據新邵《孫氏族譜》記載,孫思邈還在此留下孫氏一支嫡傳后裔,至今已傳至30余代。
依托中藥文化和資源優勢,新邵縣緊跟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鼓勵中藥材種植,培育有資質的醫院和企業發展。同時,推動中醫養生館建設,加速醫養、康養、養老融合發展。
龍溪鋪鎮羊城村的常春藤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新邵縣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企業代表。2010年,生藥學博士劉峙鑫回到家鄉新邵,成立該合作社。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該合作社建成集中藥材種植、加工于一體的生產基地,并在長沙麓谷高新區建立研發中心。
為做強中藥材產業,新邵縣邀請專家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該縣藥材種植的方案,做好科技推廣,積極向上申報項目,謀求資金扶持。目前,該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發展到8萬畝,擁有中藥材種植及加工骨干企業10家,規劃布局中藥材種植片區8個,創建道地中藥材現代特色產業園9個。2023年,該縣中藥材產業年產值達14.2億元。
聚焦中醫藥康養,新邵縣在15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功能齊全的標準化中醫館,3家旗艦中醫館,村(社區)建成50個中醫閣,發揮縣內正大邵陽骨傷科醫院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的優勢,開展“名中醫團隊進基層”傳幫帶活動,在全縣推廣中醫藥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和中醫藥適宜技術,加快構建醫、養、療等融合發展的康養產業體系。目前,該縣15個鄉鎮中醫館均可開展20種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全縣中醫藥診療服務量常年占醫療業務量的40%以上。
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也為新邵縣各基層衛生院發展帶來新機遇。該縣各院發揮中醫在疼痛診療、保健、養生方面的優勢,逐漸興起一批疼痛、慢性病診療特色專科,如釀溪鎮中醫疼痛科、小塘鎮肛腸科、坪上鎮糖尿病專科等醫院特色專科聲名鵲起,吸引本縣及周邊縣市患者前往診療。
中藥材產業、中醫藥康養、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新邵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設發展之路。2023年,該縣16家鄉鎮衛生院業務總收入達2億元,其中業務收入過千萬的有8家。
變“旅游”為“康養”,探尋健康長壽養生之道
岳坪峰之巔,云霧繚繞,仿佛仙境一般,古老的藥王殿在其中若隱若現,供奉著孫思邈的神像。游客們在這里聽孫思邈的傳奇故事,體驗中草藥的種植與使用,沉浸在中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穿“萬畝竹海”、享“竹筒全席”、聽“養生講座”,在潭溪鎮玄本村,游客與村民一起研討中醫藥文化,練習氣功,制作富硒養生美食,每一處都散發著健康與和諧的氣息。
坪上鎮清水村的“百歲泉”更是聲名遠播,游客們紛紛慕名而來,品嘗這神奇的泉水,與村里的長壽老人暢聊養生之道,探尋長壽的秘訣。
“岳坪峰景區—潭溪鎮玄本村—坪上鎮長壽清水景區”是新邵縣探索中醫藥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發展推出的一日游精品線路之一。該線路以“古梅山”地域為核心,采天下藥山之靈氣,培根固本、強身健體,被納入我省首批中醫藥康養旅游精品線路,收錄在“神韻梅山—養元之旅”中。
“我縣已經打造20余個康養文旅景點,推出3條特色康養文旅游路線。”新邵縣文旅廣電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紅坤介紹,該縣以山水為底色、以生態為特色、以文化為靈魂、以康養為載體、以旅游為紐帶,將“康壽新邵”的康養文旅品牌推向新高度。目前,該縣A級景區的數量達7個。
(網紅打卡新地標——新邵資江碼頭。)
新邵縣擁有白水洞、龍山、天龍山等多個優質山地旅游資源,2021年被省體育局評為“太極拳運動之鄉”,太極愛好者人數達1.4萬余人。以此為基礎,該縣融入研學、健身項目,發展山地避暑、山地康養、山地運動等特色山地旅游產品。各景區內,新邵縣太極拳協會不定期組織友誼賽、老年運動會等活動,以“拳”匯友,游客欣然往之。白水洞風景名勝區依托相關資源,把避暑納涼、森林康養、健身鍛煉、研學旅游融為一體,放大游客吸引效應。
(全民健身,太極之鄉。)
新邵縣還深度挖掘岳坪峰森林公園的藥王文化,打造森林養生基地、空氣負離子養生館、藥膳食堂、中醫藥種植基地等中心,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自然森林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的康養游體驗。“在這里,游客可以進行修身養心的森林游憩、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活動。”景區負責人介紹,養生旅游特色顯著,游客旅游目的地選擇更明確。
養生度假游還在新邵縣鄉村多點開花。
玄本村被竹海包圍,是個富硒寶地。該村推出以休閑度假為主的田園野趣游、以福壽觀和道文化為載體的道文化游、以“龍的傳人”為主題的文化游,以及以森林生態和福壽文化為主題植入康養游的4條游玩線路,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我每個月都要來村里一次,跟村民學習調整呼吸來放松心情,還可以品嘗到竹筒飯、竹筍炒肉等自然美食,身心愉悅。”游客李曼說。
清水村以長壽著稱,村內有2名百歲老人,80歲以上老人75人。該村建設“百歲廣場”,將核心景區民居改造成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推出特色養生美食:長壽糍粑、長壽豆腐花、長壽酒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品嘗打卡、購買。“吃紅薯、有時還喝點小米酒……”青龍橋上,謝桂英老人分享著自己的養生食譜;橋邊,農戶鐘海紅端上香噴噴的農家飯菜,游客邊聽邊吃,其樂融融。“村里發展起旅游,我依靠辦餐,一年能賺十多萬呢。”鐘海紅樂呵呵地說。
康養旅游蓬勃發展,也激發了新邵縣開發康養特色商品的活力。寶慶桂丁茶、小河野生茶、玄本野生茶等具有新邵特色的野生茶系列,已成為邵陽養生茶的代表。寶慶桂丁茶更是榮獲湖南省旅游商品大賽銀獎。古法釀制的下源水酒、玄本竹子富硒酒,以及黃桃、獼猴桃、葡萄等養生水果及中藥材深加工制成品等系列產品,都為新邵康養旅游增添濃厚的底色。
文旅、康養跨界融合的火花,照亮新邵縣旅游發展之路。2021年,該縣被省文旅廳認定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2023年被中國旅游報社評為“中國健康旅游名縣”。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193.3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4億元。
(重陽詩會活動。)
如今,新邵縣成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康養旅游目的地,以其獨特的魅力,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展現出其勃勃生機與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