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家住大祥區雪峰路雅和新苑的劉會全奶奶都會準時起床,到附近公園晨練。“如今生活在市區很幸福,街道整潔美觀,車輛通行有序,人們文明禮讓,環境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劉奶奶感慨地說。這是邵陽市大力鞏固推進國家衛生城市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站在提升城市品質和推進城市文明的角度,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廣大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創造我們的美好生活。
九層之臺 起于壘土
——設施建設基礎牢
五年投入,五年提升。
我市干凈了、更有秩序了……但這還不夠,市區還要綠起來、亮起來。
近幾年,我市籌資投入30多億元,用于城市基礎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造福全市人民。
2012年至2014年,完成城區367條小街小巷提質改造。
2013年,“最美十條街”創建工作研究部署。我市10條主要街道入選“最美十條街”建設路段;建成市區智能交通指揮系統;市城區交通道路和臨街臨江建筑實現燈化亮化;改造、新建農貿市場42座,改造公廁226座、新建28座;改造提質垃圾中轉站34座、新建30座;新增一批垃圾收集設施。
2013年市中心城區開展“限摩限電”專項整治,600輛公共自行車投入運行,解決了摩托車取締后的出行問題。
2014年,市區254座公廁成功改造或新建。城區達到2.9萬人有1座公廁的標準,實現了公共區域公共廁所全覆蓋,城區公共廁所和垃圾中轉站一并實行市場化保潔。
在創“國衛”工作中,按照《標準市場設置與服務管理規范》要求,每1.5萬至2萬人要配備一個標準化農貿市場。2014年2月,城區農貿市場全面改造新建工作開啟。2014年5月,首個改建的農貿市場——大祥區雙園農貿市場竣工。隨后,南門口農貿市場、雙清農貿市場等一批現代化、高標準的農貿市在市區運行。至2015年,全市共建設和改造農貿市場42家,竣工40家、已開業運營28家。
現在走進市區,平坦的路面、清爽的交通線、嶄新的路燈、齊整的綠化帶,瞬間讓人心情舒暢。
道路整修、屋頂綠化、節點景觀營造,就連單調的水泥墻,通過動漫涂鴉,也成了一道養眼的立體風景線。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已經成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景在城中 人在畫中
——亮點提升城市品質
衛生、文明,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市按照“美麗、舒適、文明”的要求,強力推進社區創衛達標活動。市、區財政先后投入1.1億元,用于基層創衛,開展市領導掛點街道、市直機關單位幫扶社區創衛活動。
市公用事業局實施對邵水兩岸截污干管改造工程、洄水頭污水提升泵站和交通車隊污水提升泵站工程等項目。2015年,我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已超85.4%,各污水處理廠運行正常,保證污水處理達到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要求。
市自來水公司不斷加大投入,完成了水質檢測站升級改造,添置了生物毒性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進行了大修。2015年,我市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100%,確保讓市民喝上放心水。
市區日產日清生活垃圾約450噸,由市政垃圾車運往垃圾中轉站,經過壓縮打包、除臭降塵后,送至市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目前,填埋場已填埋生活垃圾約35萬噸,入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3%,超過“國家衛生城市”標準要求。
2015年,我市147家幫扶單位到位幫扶資金819.8萬元,扎實開展機關院落“創國衛美家園”達標活動。組織文明衛生單位“回頭看”活動,對我市110家文明衛生單位進行了逐一復查。截至2014年底,城區有83個單位被命名為省級文明衛生單位,180個單位被命名為市級文明衛生單位。
以“三清兩改兩規范”為重點,投入專項資金1.5億元,用于市城區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集中整治,以“清積、清淤、清亂,改廁、改水,規范生活和生產秩序”等為主要內容的整治活動全面展開。
以“專項整治、樹立典型、抓點帶面”為方法,全面規范管理“五小”行業。重點突出食品“三小”的整治,按照“提質改造一批、整治規范一批、取締轉行一批”的要求,市區共提質改造小餐飲1381家,規范經營1332家,取締轉行349家。
病媒生物防制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市城區公共區域病媒生物防制實行了市場化服務。傳染病預檢分診和腸道門診、發熱門診設置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精神疾病管理、免疫、無償獻血等工作均納入政府績效考核。
城區病媒生物防制四項指標全部達標,鼠蟑蚊蠅“四害”密度均控制在國家標準范圍內;近3年轄區內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未發生重大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未發生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無甲、乙類傳染病暴發疫情。通過“五小”行業治理,加強公共場所、食品安全和生活飲用水、社區和單位、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傳染病和病媒生物防制等衛生工作,做到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重,集中整治與長效機制并重,分工負責與聯合執法并重。
城在景中,人在畫中,天藍水綠、空氣清新,一個宜居、宜業、生態、文明的邵陽正綻放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