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3歲的曹青娥,家住武岡市灣頭橋鎮四清村,身兼氣管炎、高血壓、骨質再生三種頑疾,加之老伴過世早、兒女又在外省務工,每每天氣一變化,便在家請人解決,連續10年都如此。5月23日冷雨淅瀝,她自然躲不過去,待拔掉針頭后,她無比激動地告訴記者:“自從簽約村醫后,病情得到及時救治不說,一年下來還節省醫藥、租車、開餐等費用3600多塊,像我這樣老毛病常犯的,周圍就有一二十人,政府真是俺們的大恩人哪!”這是該市推行新醫改后,十二大“公衛服務”惠民生的結果。
2016年,該市共爭取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3416.85萬元,按照財政出資的方式,選送54名熱愛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年輕人進入本土化培養,全覆蓋推行村醫“簽約服務”制度,把精準吸收具備執業資格的醫學生派到村衛生室工作,采取專門邀請專家的形式,緊緊圍繞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系統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傳染病疫情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十二大類公衛項目為中心大局,精心組織鄉村醫生到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輪流跟班,通過每周定期安排縣級、鄉級專家骨干下村開設“流動門診”等方法,有效根治醫療衛生服務難點熱點問題。
從2009年9月起,武岡市委、市政府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標準,把十二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納入同步實施計劃,不僅成立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為組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分管聯系領導、市衛生計生局、市財政局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市衛生計生局、市財政局分管領導、各專業公衛指導機構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而且并設置了由市衛生計生局、市財政局相關股室人員和各專業公衛指導機構業務骨干組成技術指導小組。在修正出臺項目工作、績效考核兩大方案的基礎上,還第一時間下發質量監管通知,細化和明確了市、鄉(鎮)、村各級各部門職責及任務分工,有效建立了分工協作機制,為項目工作開展提供制度保障。
為切實改善農村醫療基礎設施條件,該市在緊緊搶抓2016年市疾控中心評定省第一批縣級甲等疾控中心這一難得機遇的基礎上,決定對婦幼保健院斥資5億元、劃地5畝進行整體搬遷,進一步強化公衛專業機構能力建設。并新增市健康教育所、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辦公室、市衛生財務集中核算中心等管理機構。同時,根據全面完成14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2個社區衛生院搬遷、新建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年度目標,對每個鄉鎮衛生院撥付500萬元經費,全面開展改(擴)新建住院、醫技、公衛、后勤附屬等樓房建設工作,確保院內實現綠、硬、燈、美“四個現代化”。并且,根據“健康按揭工程”具體要求,通過向國家開發銀行爭取中長期低息貸款,把未來15年1.05億元的政府分期資金作一次性投資下去,有效增強群眾獲得感。
另外,該市還設立了村醫選撥、培訓、考核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從教學、培訓、宣傳入手,對整個農村醫衛市場進行全面整頓,堅決糾正了農村無證執業、設施不全、“江湖游醫”等21種亂象,從嚴規范了村醫進出門檻。在不斷提升從業人員職稱等級的基礎上,讓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公衛”服務執業人員學有所成,逐步形成“分片包干、團隊合作、責任到人”契約型新模式,讓全市農村覆蓋率達90%以上,從根本上提升村級衛生室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