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邵陽縣金稱市鎮大興村,在“烏鴉田”修建的飲水灌溉井解決了當地居民的飲水和灌溉問題。 (資料照片) 肖祖華 攝
仲夏時節,天空飄著雨,正是早稻抽穗時,彭吉生正冒雨查看稻田,從村頭到村尾,兩百余畝稻田他需要一上午才能查完。
兩年前,這一片農田還是一片荒蕪。彭吉生所在的村莊叫“烏鴉田”,因山上常年多烏鴉而得名,歸屬邵陽縣金稱市鎮大興村,屬國家級貧困村。因為閉塞,“烏鴉田”成為當地“貧窮”的代名詞,整個村子在家的青壯勞力僅3人,農田拋荒現象嚴重。
“道路不通,水利不興,要實現脫貧,這還真是扶貧隊的一塊心病。”邵陽市煙草專賣局駐大興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鄒凱告訴記者。
2015年底,彭吉生從廣東打工歸來,因好打抱不平,一回村就與人發生爭執,鄒凱與村黨支部書記陳松林前來進行調解。鄒凱從村民中了解到,彭吉生常年在外打工,妻子患有乳腺癌,兩個小孩讀書,沒攢下什么錢,房屋年久失修已經倒塌,目前借住在他哥哥家,是標準的貧困戶。因為他為人正派,廣受村民擁護,他一回村便被村民推選為大興村九組組長。
掌握情況后,鄒凱開始謀劃,改變“烏鴉田”的面貌可以“從土地上做文章”,彭吉生應該是不二人選。于是,鄒凱找到彭吉生。彭吉生卻說出自己的擔憂:農業技術不精,沒有資金,加之農田灌溉沒有保障。鄒凱當場表態,技術可以找市農業局的專家來教他,化肥種子由工作隊出,還特意為他優先安排一臺大型拖拉機。為了打消彭吉生的顧慮,也為了解決困擾“烏鴉田”村民多年的出行和飲水問題,工作隊拉通了通往“烏鴉田”的道路,并且修建了兩座高標準的飲水灌溉井。
2016年開春,彭吉生把“烏鴉田”近250畝地全部承包下來,進行雙季稻種植。在市農業局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彭吉生采用現代化的拋秧技術,堅持生態種植,不打農藥,引進優質稻種“桃優香粘”,畝產更高,銷售價格比普通稻高,深受市場歡迎。當年,彭吉生的水稻一收割,邵陽市的浩天米業就把他的水稻全部收購進行加工銷售。
彭吉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地的租金400元,人工成本及機械租金每畝約1000元左右,每畝1400元左右的成本由扶貧工作隊擔保,待稻谷出售后支付。各種補貼及稻谷銷售收入加起來有1600多元,每畝收益在200元左右。“去年,因有部分田地沒翻耕到位,雖只賺了3萬來元,但是,我已經看到希望。”彭吉生表示。
2017年,彭吉生早早地做起了準備,春節一過完便開始忙碌,將250來畝土地全部翻耕到位。“今年水稻長勢不錯,收入應該有保障,賺個5萬元應該沒有問題。”記者在“烏鴉田”采訪時,不時有村民前來,對彭吉生贊不絕口。彭吉生也不忘鄉親共同脫貧,農忙時節,把全村留守婦女和老人都發動起來,只要能勞動的都可到他這里掙一份收入。
彭吉生的事跡也深深地感染著身邊的人。2017年,同村的十組組長范冬糧與彭吉生合計合伙嘗試多種經營,種植了20畝辣椒,長勢很好,辣椒還沒上市,便已經有公司上門協議收購;退伍老兵肖坤勇土法養野豬,短時間賺了20萬元;駝背青年張正果,重拾信心,靠種植烤煙也致富了。
路通了,水利興了,老百姓笑了,“烏鴉田”變成了“鳳凰田”。鄒凱表示,特色產業發展起來了,土法壓榨茶油、羊肚菌等土特產引入電商銷售,小山村已經悄然發生巨變。“烏鴉田”的21戶貧困戶今年有望全部脫貧。
大興村的變化讓村支書陳松林更感到欣喜。他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都發展起來了,下一步要開始發展第三產業了,將開展休閑農莊建設,發展特色餐飲和旅游觀光,讓小山村變成“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