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入手,聚焦科技人才“三評”突出問題,找準突破口,更加注重質量、貢獻、績效,樹立正確評價導向,增強針對性,突出實招硬招,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實效性,這一重要論述告訴用人單位,像“能打仗打勝仗”那樣要求干部“派上用場”。
像這類科技人才納入“三評”后,《意見》“立場”無不詮釋了中央決策部署與時俱進。新時代要求堅持正確價值導向,不把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避免與物質利益簡單、直接掛鉤,足夠表明人才評價使用政策越發傾向于科學性、合理性,改革成效越發惠及各級各部門干部。
無獨有偶。“有學生因為創業,7門課不及格,到最后學校研究給他如期畢業,還推薦浙江省優秀畢業生”,“ 在創業學院,學習好是好學生,但是創業好是更好的學生”。 某高職院校創業學院副院長對“實戰型”學生給予高度評價。網友們觀點莫衷一是,有“實戰更重要”表示支持,也有“誤導學生”反對的,還有網友表示“雖然人生確實充滿無限可能,還是得腳踏實地”。雖然網絡反響各有各理,但人才評價畢竟前進了一大步,還是值得點贊。
同樣,文字綜合崗位在全國各級各部門緊缺已是眾所周知,事實可能是,考得好不一定“干得好”、“干得好”不一定“考得好”,這在一些用人單位深有體會。 “報名、審核、筆試、面試” 公開招考程序一個不落,結果是“能進的干不了、能干的進不了”。時間回到2013年,朋友從鄉鎮走進縣委政研室,得益于全縣公開選撥寫作人才這一機會。朋友理論水平一套一套的,領導以為找對了,可轉眼四五年過去,他依然進不了角色,無奈“打雜”蒙混過關,文字表達一直“不像那么回事”,前不久不得不調離換崗。這個典型案例說明一個道理,國家單位也好,私人企業也罷,找“考神”不如向“操作”要人才,實踐水平高人一等的,理論再差也“萬變不離其宗”,“能打仗打勝仗”是關鍵之關鍵。
把實踐本領擺在第一位的,不僅可以避免只講不做弊端發生,還可以調動“立足崗位作貢獻”積極性,把改革“甜頭”直接與干部“對號入座”,而且又補好了年齡這個“短板”,變弱項為強項。結合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崗位要求,不難看出適當放寬年齡條件利大于弊,同樣,到縣處級以下干部,倘若再在身份、性別、地域等方面向好干部傾斜,那么干部干事創業的勁頭更大、成效更明顯,為進一步發揮人盡其才提供保障。
一個地方也好,一個國家也罷,競爭來競爭去的,其實質就是人才競爭。人才的競爭,又歸根結底到體制機制的競爭。而體制機制的競爭,說白了就是傳統與科學的競爭。“三評”施行后,中央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大型企業等單位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并且選擇部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試點開展臨床醫生科研評價改革工作,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對科技人才重視程度前所未有。聯系到其他方面人才也一樣,人才重點看實踐水平,質量、貢獻和績效三者當屬重中之重。
怎么引才用才?中央明確把尊重規律、問題導向、分類評價、客觀公正“四個堅持”提上政治層面看待,這實際說明了一個道理,側重實戰能力特別像寫作等“稀缺貨”人才,遇到非常優秀的,甚至可以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必要時打破年齡、身份、性別等界限,直接辦理調入手續“免得夜長夢多”也未嘗不可,何況干部“能打仗打勝仗”也是新時代中央大政方針之一,各用人單位不妨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