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新寧有著一個和“崀山”一樣美麗的傳聞:新寧的基礎教育縣城看“解放”,鄉村看“高橋”,高橋的教育質量連續十四年獲得佳績,譽為鄉村教育“永不褪色的紅旗”。作為旗手的何先舟更獲同行敬佩、群眾點贊!他的優秀事跡入編大型報告文學集《燭光頌》和黨刊《邵陽工作》雜志,并在省市網絡媒體上刊登。
以“愛國之心”引領學校發展,樹立鄉村教育旗幟
見過何先舟的人都說,他沒有嘩眾取寵的高論,只有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的干勁。“黨和國家把這個擔子交給我,我就要用心去做,像呵護自己生命一樣去做!”何先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擔任高橋鎮中心學校校長以來,一直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擺在首要位置。實行高效、規范、精細化管理,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前茅。小六畢業質量檢測,高橋鎮中心學校3個年度獲得全縣一等獎,5個年度獲得全縣二等獎。2011至2018年小六畢業單科評價8人獲全縣一等獎,10人獲二等獎,16人獲三等獎。2011至今有16位老師獲縣級以上榮譽稱號,有163篇教育專著及論文獲縣級以上獎勵,在《時代中國網》、《湖南教育新聞網》、《邵陽日報》、《邵陽工作》雜志等各大期刊上刊登的教育報道達300多篇。以過硬的教學質量和良好的社會評價贏得了新寧人們無愧的贊譽------“城區有解放,農村有高橋”!被縣教科局領導贊為“新寧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
以“以德樹人”帶領團隊建功立業,實現學校“三級跳”
2015年新寧縣人民政府對全縣300余名校長進行量化考核評選6名優秀校長,何先舟高票當選。教科局對他的獲獎評語是:他以“做人誠、做事實、思維細、管理精”夯實了新寧農村小學教育的一個標桿,創造了新寧教育創合史上的“高橋速度”。之前的高橋鎮六所學校教室陳舊、設施缺位、場所不齊被領導嘆為“高橋硬件不硬、軟件很硬”;如今高橋鎮擁有標準化中心小學1所、完全村小3所、教學點1所,另有甘家小學正在籌劃異地搬遷。2015年高橋中心小學實施整體搬遷,總投資近2000萬元,工作難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為了辦理相關手續,何先舟不厭其煩地找部門領導審批報告,他先后去了國土局15次以上,去了環保局20次以上,向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匯報工作不下20次。從辦理設計、招投標等手續到7月18日圍墻動工,整個酷熱難熬的暑假,他沒有休息一天。他和承建方一起發揚“白加黑”“五加二”精神,“大雨大干、小雨小干、晴天猛干”,創建了7天1層樓的新寧建筑奇跡。市合格學校驗收評估團對高橋中心小學的創合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縣教育局局長在全縣創合格工作大會上高度贊揚了高橋鎮的創合工作,并稱之為“高橋速度”。
留守兒童教育、寫字教學、養成教育是“質量興校特色辦學”是高橋的三大品牌教育。何先舟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教材和寫字教學結合起來,走向了一條規范、有序、持續的管理大道。學生會寫一手漂亮的字、會讀傳統文化、會說鄉土資源已經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教育不能落下任何一個孩子。”2014年9月以來,何先舟廣泛利用社會力量,多渠道引進資金,對全鎮貧困學生和留守兒童進行幫困助學活動。高橋鎮煙草公司、長沙市芙蓉區育才二小、省福彩中心、省電視臺等先后籌捐80多萬元。這些捐資助學活動,力度大、影響廣,得到政府、社會、家長的高度評價。
“愛國主義精神是學生奮發圖強報效祖國的核心。”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決定于有信心、有精神、有目標的新一代。為牢固樹立學生志存高遠、為黨和國家建功立業的目標,何先舟親自擔任“高橋鎮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身先士卒帶領干部群眾從思想上決定與黨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我們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認真做好自己熱愛的教育工作,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學生的一生發展、為民族的偉大事業鞠躬盡瘁。”在他這種精神感召下,學校2017年評為“邵陽市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學校在文化宣傳弘揚社會正能量方面成績卓越,《崀山報》、《邵陽城市報》、《邵陽新聞網》等相繼進行了專題報道。
捧出一顆心來,不帶走半點泥土!何先舟以高度的黨性原則、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執著的敬業精神,砥礪精氣神,在自己摯愛的事業上發光、發熱,踐行了一個黨員入黨時的誓言、實現了一個校長對群眾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