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網長沙12月15日電 12月14日,久雨初晴的湖南邵東靈官殿鎮毛荷殿村,83歲的村民羅富連帶著鐮刀又上了屋后的猴子垴,這里長眠著11名衡寶戰役期間犧牲的解放軍戰士。自1949年10月,在附近激戰中犧牲的戰士埋葬在這里后,羅富連的生活就多了一項內容:打理墓園和負責祭掃。每過一段時間,他就要帶著鐮刀去割草,每到清明節,他就要去上香和祭拜,這一守就是70年。
在靈官殿共有10余處長眠著衡寶戰役犧牲的解放軍戰士的墓地,每一處墓地都有當地村民義務值守。爺爺走了,兒子守,兒子走了,孫子守,一代又一代,風雨70年,很多山頭都林深草密,一些老房子都坍塌消失,但這10余處烈士墓地卻一如70年前,修葺一新,生機勃勃,時刻告訴人們,70年前這里曾經血與火的洗禮。
1949年9月13日,衡寶戰役正式打響,10月2日,衡寶戰役最重要的戰斗--石株橋戰斗打響。石株橋戰斗歷時半個月,桂系白崇禧部四個精銳師被全殲,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分地區,為四野進軍廣西全殲白崇禧集團和第二野戰軍經湘西進軍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是衡寶戰役的戰略轉折點。到18日結束,戰斗主要在今靈官殿地區的普云山-古樂坪-猴子垴-梨家坪-顏家坪-多佛嶺一帶進行。據當地老人回憶,在靈官殿鎮毛荷殿村的普云山就打了兩天兩夜。
“血流成河,每一個山頭都死了很多人”。時年13歲的老人羅富連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在激戰的普云山長皂和竹山皂,到處是尸體,慘不忍睹。戰斗結束后當地百姓積極配合部隊掩埋犧牲的戰士,許多百姓將自家的棺材捐了出來。“但部隊堅持要付錢,否則不要”。羅富連回憶起往事,至今仍感慨不已,“解放軍紀律很嚴明,打死也不進老百姓的屋,餓死也不拿老百姓的糧”。
戰后,靈官殿百姓配合四野在當地的作戰部隊先后在靈官殿的張家排、王家嶺、猴子垴、普志嶺、雷打石、多佛嶺等地為近100名在石株橋戰斗中犧牲的英烈們修建了10余處墓地。1992年,原毛荷殿區克服困難在張家排墓地建起了一個莊重氣魄的衡寶戰役紀念碑。當地人介紹,1993年,李九龍同志(時任某軍區司令、衡寶戰役任團長)踏訪衡寶戰役舊地,看到該紀念碑時,感動不已,盛贊“靈官殿人民真情厚意,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2017年,葬有13名解放軍英烈的白鹿村雷打石墓地因年代久遠,墓碑斷裂,在白鹿村委的主持下,啟動了墓地重修。倡議一出,靈官殿鎮機關、學校、街道、廠礦企業及普通百姓紛紛捐款,白鹿村一些低保、五保群眾都踴躍參與,盡顯靈官殿人民對革命英烈的一片深情。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個高大挺拔的新紀念碑于2018年8月正式落成。白鹿村村支部書記羅珊華介紹說,該村正在請專門的設計人員,要把這個墓地打造成一個花園式墓地,讓這些埋骨異鄉的解放軍戰士能更安寧地長眠于此,也讓這里成為一個更具意義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讓先烈們為國犧牲為人民謀幸福的精神代代相傳。
沒有任何報酬,沒有任何安排。出于對人民解放軍最樸素的敬意,靈官殿的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地堅持修葺祭掃這些烈士墓。82歲的老人羅開先堅持70年,祭掃猴子垴和雷打石的英烈墓,每到清明節就要帶附近的白鹿小學的孩子們到墓前,為烈士掃墓,講述英雄戰斗故事;大全社區村主任、54歲的劉玉娣從小開始就跟著黨員父親劉丁元到張家排、王家嶺的烈士墓掃墓,如今,父親劉丁元已做古,她又接過這擔子。
為了讓祭掃更方便,她組織力量,修通了一條寬5米的大道,直通墓地。去年,她看到烈士墓因連日大雨,部分塌陷,連忙組織人員將墓又整修一新。她告訴記者,想想現在這么好的生活都是這些長眠地下的英烈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做什么都是應該的。(魏志剛 趙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