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曹茜茜 實習生 卿冬燕 王思力
“大力實施人才興邵戰略,瞄準高精尖引才,著力加強人才服務、改善人才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在“積極吸引邵商回歸和返鄉創業”專題議政性常委會上,邵陽市政協委員、邵陽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鄧宇書的建言,從重視人才的角度說明了為民營企業搭建發展平臺、集聚戰略資源的重要性。
人才是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也是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放大人才優勢,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行動,讓邵商這一重要的人才資源與家鄉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積極引才育才留才,以豐富的人才資源儲備為邵商投資興業“添柴加薪”。在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上,一名邵陽籍專家結合自己在沿海的工作經歷,坦言當前人才呈現著“從海外流向國內、從特大城市流向大中城市的溢出效應”。這一人才“回流拐點”,其實對邵陽也有啟示意義。搶抓“人才回潮”的新機遇,既給優惠政策又給平臺機遇,人才的創新活力將轉化為邵商發展的強勁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從民營經濟未來發展的空間來看,我國具有超大市場規模,有很多新領域等待開拓,這些新賽道離不開民營企業。但從邵陽市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來說,還存在部分資源要素不優等現象。如何破解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從全力爭取國家和省級層面政策支持,到出臺全市統一的招商政策,再到出臺產業支持政策……邵陽市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邵商返鄉投資興業爭取資源、掃清障礙。厚待、高看民營企業家,提振的是企業發展的信心,積蓄的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善其謀而后動,成道也。”從本質上說,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拼資源、拼環境、拼能力。當好邵商的“娘家人”、做好他們關注的“貼心事”,讓邵商回歸能充分享受市場和資源紅利,他們在邵發展的“節節高”必將促成邵陽經濟社會的“步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