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評論員 楊興東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1.0個百分點。宏觀數據相對漂亮,微觀經濟卻未出現明顯改善。對此,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
窺一斑難知全豹。首先,按照付凌暉的介紹,經濟數據“溫差”的主要原因是宏觀數據的一種綜合性和微觀主體感受的局限性造成的。比如消費價格采用一攬子的代表性商品和服務進行統計,它包含了居民消費中大部分的品類。但是具體到某一個人,或者是他的感受,他主要的消費在整個消費當中卻只是其中一部分。
其次,宏觀數據改善,目前主要還是結構性的增長,這也是經濟數據“溫差”的原因。比如新動能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從數據上看,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70萬輛,增速在40%以上。如果沒有從事新能源汽車行業,或購買相關產品,就很難有相應的感受。而2023年1-6月各類挖掘機銷售同比下降24%。其中,國內銷售同比下降44%。據證券時報報道,今年6月,百強房企銷售業績同比增速由正轉負,同比下降近三成……一些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的具體感受存在較大差異。
讀懂經濟數據“溫差”,正視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風險挑戰。同比增長5.5%,不能簡單地與過去的高速增長類比。這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通脹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下取得的增長,也是在經歷了過去近三年疫情沖擊下的一種經濟修復,這個過程有波動,且需要時間。
總之,絕不能因“溫差”引起判斷誤差。要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也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改變。不斷推動各項政策部署落地,能進一步釋放經濟運行中的有利因素,提振微觀主體信心,鞏固經濟復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