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在线,欧美色综合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中文日韩欧美,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黄色片在线播放,欧美视频一二区

首頁 > 生活富裕篇

搬出幸福生活——武岡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來源:邵陽新聞網 作者:劉其潔 夏祥宏 2023-08-24 17:02

初秋清晨,遠看武岡市灣頭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善星小區,美得令人陶醉。

太陽初升,天空一片紅亮,遠處的雪峰山脈,深深淺淺,縱橫錯落地排列在蒼藍天空下。綠野從山腳下平展過來,紗一樣的藍色霧靄緩緩浮動,里面溶解著桔紅色的霞光。

小區內,老人開始晨練,聊著家常;孩童蕩著秋千,追逐嬉戲。馬路寬闊平坦,將一棟棟安置房串聯,黃墻紅瓦,人似畫中游。這里共居住著353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共1135人,是武岡市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十三五”時期,武岡市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生活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3192戶10802名山區困難群眾搬遷至發展要素相對齊全的開闊平緩地帶,挪窮窩、換窮業、奔小康。

完成搬遷后,武岡市從強要素、提服務、抓產業、助就業、促融入等方面發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努力實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搬遷群眾在新家站穩了腳跟,找到了致富路,幸福感不斷提升......

俯瞰武岡市灣頭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完善配套設施暖人心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要是我們一家沒搬出來,恐怕兒子現在都是單身!”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經搬入灣頭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夏澤躍一邊擺手一邊搖著頭。

夏澤躍家原來住在灣頭橋鎮芭庾村。芭庾村被群山環繞,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偏遠的位置,長期以來,村民們都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夏澤躍一家人辛辛苦苦幾十年,依舊是“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

“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過怕了,看病難、孩子上學難,住房條件差,生活條件落后。一年下來收入只夠勉強維持家用。”夏澤躍說。

2017年秋,夏澤躍扶老攜幼,背包挎囊,入住集中安置小區。同年冬,他的兒子舉行婚禮,全家喜事不斷。

說起搬遷后的感受,夏澤躍掰著指頭一項一項地數著現在的幸福。學校在小區,親人在身邊,就業在家門口……一家人的幸福很簡單。

近年來,武岡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提升安置小區居住條件。水、電、路、氣、網和有線電視實現“六通”;逐步推進公共設施標準化建設,配套設置愛心驛站、超市、銀行、物流、物業管理、學校、衛生室、車站、閱覽室、文娛廣場、“一站式”服務平臺等公共設施,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穩定就業生活更安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如何促進搬遷群眾有就業穩收入?武岡打出了幫扶車間、就業培訓、勞務對接、公益性崗位等系列“組合拳”。

灣頭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搬遷安置戶鄧梅菊怎么也沒有想到,已經花甲之年的她,還能有“班”上。她從小因患病雙腿行動不便,需要長期乘坐輪椅。武岡市灣頭橋鎮善星電子廠就坐落在安置小區,她在廠里謀了一份工作。“住上好房子,掙到‘紅票子’,過上好日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鄧梅菊滿意地說。

在武岡市法相巖街道辦事處紫甸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武岡市攜手共進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從艷,正帶領員工趕制發往美國的訂單。 黃從艷也是小區搬遷安置戶。幫扶責任人“因戶施策”為其申請產業幫扶資金后,他創辦公司,為51名安置戶提供就業崗位,人均每年增收3至5萬元。

脫貧攻堅期間,武岡市建成集中安置區18個,在安置點建立就業幫扶車間28個,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目前,搬遷群眾中有勞動能力的共4750人,已就業4737人,就業率99.73%。

產業興旺致富強信心

產業發展是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礎。

背靠云山,懷抱龍溪,坐落在武岡城南的龍溪鎮風景若畫。每逢晴日,逶迤清亮的龍溪河上總是波光粼粼,三五成群的銅鵝怡然暢游于水面,伴著嘹亮的叫聲,在水面劃過一條長長的波紋。這里也是湖南武岡銅鵝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之一。

龔師傅是搬遷安置戶,在湖南武岡銅鵝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里務工,主要負責基地電路安裝維護。公司總經理譚宇介紹,該公司通過利益聯結的幫扶形式,優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就業,并通過土地流轉形式進行分紅。

“既有可觀的收入,又能照顧家庭,以前想都不敢想。”龔師傅開心地說,以前每年靠在附近打零工謀生,生活一直很拮據,現在他在家門口每年收入可達6萬元左右,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滿。

近年來,武岡圍繞“一特(銅鵝)兩輔(鹵菜、臍橙)”、蔬菜、生態養魚、油茶、油桐、羅漢果、雜交水稻制種、生豬、養雞、肉牛、羊等產業,通過直接幫扶、保底收購農產品、委托幫扶臨時務工等方式帶動搬遷群眾發展產業實現增收;同時,積極推進產業幫扶,讓搬遷群眾與農民合作社或企業的利益相聯,使兩者“聯姻”,讓搬遷群眾成為“股東”,獲得收益分紅,實現了搬遷戶每戶至少有1項產業增收渠道,人均年增收超1.6萬元。

精細管理服務聚民心

走進法相巖街道辦事處紫甸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上,孩子們快樂地來回穿梭,老人、婦女們跳著歡快的廣場舞,一片祥和景象。在小區建設初期,這里卻是另一副模樣:來自8個鄉鎮的的搬遷群眾生活在一起,因地域、生活習俗、方言等原因,大小矛盾不斷。

“燈不亮了、沒有水了、找不到工作了……剛搬來的時候,群眾有什么事都要找我們,我的手機也從來不敢關,24小時不打烊。”武岡市發改局駐法相巖辦事處紫甸村第一書記蔣志永回憶道。他介紹,安置小區內設置了“一站式服務中心”,設有就業創業、民生保障、教育衛生等便民服務窗口,為移民群眾提供一站式、個性化、專業性的服務,著力為搬遷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為提升移民管理精細化水平,安置小區還根據安置區域街區樓棟、商業布局、人口分布等情況,選優配強居民小組和樓棟負責人,構建“一網格一樓棟”的網格化管理機制,按照城鎮社區化的標準,在18個安置點配齊“市級+鄉鎮(街道)+駐村幫扶工作隊+安置點管委會”的四級工作專班,實現基層黨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全覆蓋。

搬出新天地,走上振興路。徜徉在都梁大地,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產業發展區,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共同譜寫出一幅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嶄新篇章!

(記者 劉其潔 通訊員 夏祥宏)

weixin

掃碼關注

官方微信公眾號

掃碼關注

官方新浪微博

掃碼關注

官方抖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