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理軒
2月26日,長沙市舉行民營企業座談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面對面聽取民營企業家意見建議。這對于進一步提振全市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促進長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鮮明提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等重要論斷,深化了我們黨對發展民營經濟的規律性認識。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毫無疑問,這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送來了溫暖的春風和堅定的信心。
民營經濟是長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長沙發展的長足進步。在長沙的產業發展布局中,民營經濟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支撐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廣大民營企業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疫情沖擊影響、產業周期波動等挑戰,克難奮進,加壓前行,民營經濟占GDP比重達65.2%,在全國大中型城市中排名靠前,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長沙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民營企業的創業史、奮斗史。三一重工從賣焊材起家發展為“世界500強”企業,楚天科技從牛棚小廠成長為醫藥裝備上市公司,長沙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工業基礎薄弱到如今成長為新型工業化重鎮、躋身全國新一線城市,并從“制造”向“智造”不斷攀升——長沙的每一次跨越,都鐫刻著民營企業敢為人先的奮斗足跡。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受多重因素影響,一些困難和挑戰日益凸顯,譬如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融資難、融資貴、三角債等問題依然存在。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困難、成長中的煩惱,不是長沙特有的,也不是民營企業特有的。俗話說,山再高沒有腳背高,路再長沒有腳背長。只要全市各級各部門同企業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我們定能在直面困難和挑戰的同時,洞察到發展的新機遇、新賽道和美好前景,奮力開創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以新質生產力為發展引擎,加快建設“三個高地”。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從千億級企業培育與產業集群升級上下功夫,鼓勵支持企業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滿產滿能,加快“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既提升制造業GDP占比,又強化企業利潤與稅收貢獻的“雙增長”。在科技創新層面,聚焦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產業發展的應用導向,推動高端科創要素向湘江科學城集聚。特別是要向構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聚焦中試基地、應用場景發力,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動原始創新向產業化跨越,實現“科研—轉化—產業”全鏈條貫通。在開放型經濟構建中,支持民營企業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鼓勵重點企業完善海外倉建設和境外營銷網絡,打響更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湖南造”“長沙造”品牌。
以深化改革為破冰利器,破除體制機制壁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深化改革,法治護航,是掃除各種障礙、壁壘的關鍵所在。針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長沙要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特別是重點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強化園區經濟發展職能、審批放權賦能和市場化運作,更加凸顯園區作為產業發展主戰場作用,提升園區服務企業效能,更好“強實體、興產業、激活力”。同時,要認真對照“不打任何折扣”等重要要求,對現有各類涉企政策進行全面梳理,既做政策的“加法”,把新的支持政策落實到位,也做政策的“減法”,把不合時宜的政策梳理出來并進行廢除,進一步疏通解決民企市場準入堵點、要素獲取難點、產權保護痛點。
以營商環境為金字招牌,厚植企業發展沃土。營商環境是長沙的一塊“金字招牌”——長沙連續四年躋身“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全國城市前十,入選全國城市營商環境創新城市,獲評“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然而,優化營商環境沒有終點,各級各部門要堅持以企業評價為第一評價、以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幫企業紓困解難、為企業加油助力、讓企業安心發展,全力提供更優服務和更優環境。企業發展壯大好比培育參天大樹,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杭州六小龍”發展經驗說明,除了企業自身努力之外,也離不開政府對初創企業的關注支持和良好創新生態的支撐保障。因此,要廣泛集聚人才,系統集成各類人才政策,打造全鏈條、全方位的科創人才引育生態;要鼓勵創新創業,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七個一”行動,打造創新創業熱土和青年發展型城市。
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既要有“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又要有“愛拼才會贏”的信念。長沙作為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市場規模催生新需求,深化改革、科產融合深度激活資源要素,這些都是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希望廣大民營企業搶抓新一輪產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機遇,堅定不移地向新而進,攀高行遠,為推動長沙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貢獻新的更大力量。